多年来,数字电影行业一直满足于仿效模拟时代所熟悉的元素,从帧率、色谱到基于声道的音频回放,但数字技术持续的推进开启了一系列可能性,其潜力甚巨而值得期待。电影沉浸声的出现便佐证了今日技术(特别是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让片商和电影院不断完善观影听音的真实体验成为现实。
电影沉浸声设计旨在重现观众现实生活的声场体验。在更多地方使用更多扬声器,沉浸声创造出更自然的声场,不仅从各个角度环绕观众,还可满足人耳接收反射声与头顶的声音,这是5.1与7.1声道系统望尘莫及的。
这个概念并不完全新颖;最突出的影院沉浸声系统—杜比全景声与巴可Auro11.1—已在遍布全球的1000家影院放映厅内安装,并广泛被电影制片商、戏剧影院与观众所接受。影院商发现观众喜爱加强音效体验,并乐意在安装了这门技术的影院里支付额外费用。音频效果以新的方式吸引观众,并支持更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制片商欣赏沉浸声在表达艺术内涵时给予的更多的自由与创造力。
对于这一点,制作沉浸式音频的小瑕疵在于每个杰出的系统—杜比全景声、Auro11.1以及DTS MDA(DTS-X多维音频)—都是专有的音频格式,而非使用行业标准。每种系统都能有不同,缺乏统一的用于交换沉浸声数据的可互操作文件格式,一直是制片商与影院的重要绊脚石。
制片方想避开音频格式之争,摆脱一部电影制作多个音频封装版本所导致的时间与成本,他们同时渴望保证无论在哪个放映厅,内容音效都能保持一致,且达到最佳状态。没有统一的可互操作标准,影院投资再大、再好的沉浸声系统也无法保证确实能够放映所有沉浸声电影。他们也无法确定能准确地在放映厅还音,无论他们使用何种品牌的音响设备----而现在出现了两个颠覆品牌,美国哈曼集团旗下的莱斯康QLI(量子逻辑沉浸式)商用及美国KSP全景声的家用系统。
在一个配音成品封装中,每个对象都以被渲染和编码的方式传送给发声的影院设备。对于任意指定的放映厅,电影院系统(尤其是渲染器)会制作与电影艺术内涵最匹配的扬声器声音。每家放映厅可能会有所不同,扬声器也在不同的位置,但渲染器足够精深可识别音效设计者的意图,并用最好的方式呈现音效。而颠覆的最新回放技术是把传统数位音频里面的对象位置及流动信息过滤或捕捉投射在混音师及导演想要表达声音氛围的位置上,与影像完美到结合,而这些技术也可望在2016年爆发的VR(虚拟实境)应用里面将声画结合的逼真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